山海同心策略吧,大爱无疆,今天(9月20日),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主题活动在上海举行。
50年来,上海连续向摩洛哥派出197批医疗队、2025人次的医疗队队员。一代代上海医生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当地树立里“中国医生”的好口碑。
值此特别时刻,包括第一批援摩医疗队队长等在内的“老队员”来到现场,现场同期举行了第198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出征仪式。
新老“同框”,这群跨越50年而来的“健康使者”,持续在北非大地上书写动人的医者故事。
国家嘱托、医者使命:永远不能辜负患者
“我今年85岁了!”张柏根医生走上舞台策略吧,与大家打招呼,现场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
张柏根是第一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队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外科主任医师。50年前,也就是1975年,他带领一批上海医生踏上摩洛哥的土地。
当时,张柏根的儿子、女儿都还没上小学,对遥远的北非、对摩洛哥更是一无所知,但当卫生部门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没有犹豫。1975年9月,全队启程。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按当时的规定,所有队员都被注销了上海户口,两年后回国才能重新“落户”。
展开剩余72%直到今天,张柏根医生也并不清楚,50年前,组织为何挑选他担任首任队长,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很朴实的信念——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国家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
85岁高龄的张柏根站在舞台中央手捧鲜花策略吧
“50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回想起第一次踏上摩洛哥土地的感受,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地百姓需要医生,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们。”如今已满头白发的张柏根对记者说,“每当看到病人期待的眼神,这份信任我们不能辜负,我们永远不能辜负。”
援摩的上海医生队伍里,还有一对特殊的队友,他们是一对母子,妈妈张圣琴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是第25批、67批援摩医疗队队员,儿子丁浩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生,也是第129批援摩医疗队队员。
张圣琴说,在摩洛哥经历了太多难忘时刻,最没想到的是当年最放心不下的儿子,后来沿着自己走过的路踏上了援摩征途。作为儿子,也作为医者,丁浩感慨不已,“在摩洛哥做了几百台骨科手术之后,终于明白母亲当年的付出和收获,现在轮到我了。母亲当年守护过的家庭,我继续守护下去。”
时间的答卷,在北非大地开出别样“健康之花”
50年前,肩负着国家的重托与医者的天职,第一支中国医疗队远赴摩洛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医疗派遣,而是一项庄严的国家承诺和跨越山海的使命接力。50年的时光,不长也不短,时间的答卷,在北非大地上结出别样的“健康之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医生、第195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队长沈含冰2022年开启摩洛哥行医路。这是援摩医疗队中唯一的中医队,沈含冰带领穆罕默迪亚分队以中医针灸推拿为特色,收治大量当地患者。更令他欣喜的是,一名摩洛哥当地推拿师不仅被中医“圈粉”,更因为对中医的浓厚兴趣,最终踏上来中国上海的求学路。
“这是当地医务人员首次来到上海,参与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 2024‘一带一路’高级研修项目。”沈含冰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如同一颗中医的种子,随着中摩医学交流深入,会收获更多别样的果实。
出征授旗
作为最新一批出征者代表策略吧,第198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队长马建发表示,站在50年的节点出征,倍感荣幸。今年7月,在摩洛哥举行援摩50周年活动时,中摩双方达成五项初步共识,包括成立“中摩卫生合作项目——中医合作中心”、联合开展传染病防控、远程医疗等新领域合作。“我们一定接好‘健康使者’的接力棒,用我们的听诊器、手术刀,用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在北非大地上镌刻下中国友谊的温暖印记。”马建发说。
发布于:上海市加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