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大连日报兴启网
〚杨旭华〛
凝望眼前这本《教育之心》,封面上的四个字仿佛有着千钧之力,沉甸甸地叩击着每一位教育同仁的胸膛。未及展卷,敬意已生——“仁爱之心”“心有大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教育殿堂中最崇高的精神意象,已随着书名奔涌而来。于是,我怀着近乎虔诚的心情,轻轻拈开了它的第一页。
“献给热爱,献给赤子之心。”开篇的献词,便直击肺腑。仅览目录,我便窥见了作者精神世界的源流与归处:他的热爱,源于教育沃土的滋养,源于恩师石长厚先生的熏陶,源于辽宁大学老校长的风范;这份爱,最终又毫无保留地回馈给金普新区的教育热土,流向更为广阔的教育天地。一来一往,周行不殆,皆为教育,此即赤子之心的纯粹写照。
书中兴启网,作者展现了其坚实而动人的“四个三”精神追求。
三个“热爱”——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热爱写作。三个“明白”——学明白、想明白、写明白。三个“目的”——记录心得、复盘笔记、精进业务。三个“把握”——文风活泼自然、观点真实坦诚、姿态平等对话。
这本书,既是一座助人成长的阶梯,也是一部个人成长的忠实记录。
阅读的过程,是一次不舍得加快的旅程。我逐页细品,生怕遗漏任何一句智慧的箴言,时常读完一页,又忍不住回看前一页,如同与智者对话,唯恐错过任何一丝思想的闪光。
书中有太多感人肺腑的实话。对于新教师,他语重心长,如父如兄,告诫他们千万小心“行了、难了、屈了”三种心态,叮嘱他们死死咬住职业生涯最关键的三年,紧握“阅读与写作”两大法宝,站在科技前沿,与正能量为伍。对于校长,他谆谆教诲:“要想思想有分量,校长首先不能是轻飘飘地存在”,校长是学校的“活教材”,其好奇心、探索欲以及对课堂的倾心投入,是校园焕发生机的关键。对于教师,他高呼“赢在课堂”应成为核心教育理念;对于班主任,他动情地说:“没做过班主任,教师生涯是不完整的”,并提醒“不扫学生的兴其实很重要”;对于家长,他直言“家长是需要培训上岗的”;对于学校,他精辟地论断:“好学校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而“开放”是解决家校矛盾的根本途径。
书中许多句子熠熠生辉,照亮心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任家长”,这是认知的真;“做好是成功,做不好是成长”,这是宽容的光;“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不是神,是班主任”,这是博爱的芒;学校要“给每一名孩子的天性一条生路,要有‘他在闹,我在笑’的耐心”,这是理解的润;“学生的世界哪有那么复杂,他们看世界的眼睛,只是需要我们用爱心来回应”,这是尊重的暖。
我将书中所有的“心”字挑拣出来,捧在掌心:心得、内心、好奇心、心思、心情、核心、爱心、耐心、将心比心、真心、良心、安心……它们如同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共同谱写成一部教育的交响曲。细细品味,这些心是忠诚的,是滚烫的。教育,需要这份温情与柔软。教育之心,在胸膛里,是一块血肉,是生命的引擎;在情感里,是一汪清泉,映照悲喜;在思想里,是一方天地,运转智慧;在精神里,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在空间上,是一个原点,定义着一切的中心。
此书的逻辑,在于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与事件上,既有“小题大做”的深究,也有“大题小做”的举重若轻。它有高度,但不居高临下;有气度,但不盛气凌人;有深度,但不晦涩难懂;有温度,但不热浪灼人。
合上此书,余韵悠长。仿佛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能量灌注,果真感到额头顿生辉光,肩膀倍觉宽厚——辉光来自思想的照亮,宽厚源于责任的担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怀揣这份被点燃的“教育之心”,继续前行。
(作者系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 兴启网
加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