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静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仁济医院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曾执掌仁济医院消化科十多年,在他的任期内,仁济医院消化科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强的消化病学高地,也开创了中国消化学上的多个第一。
他,传承江绍基、萧树东等老一辈消化病学泰斗的精神,在国内开创了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和癌症相关性研究的先河,为消化道肿瘤预防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他坚持临床工作的同时,带领多个研究团队不断开拓消化学的新疆界。
时光变迁,生命斑斓。他觉得,每个人都应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绝不能让时光像流水一样,无声逝过。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医路逐梦,师从泰斗
因为家人长期生病,房静远立志学医,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医学院,走进了医学之门。医学院是一个青春与智慧交汇的地方。这里有无数胸怀梦想的学子,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用智慧铺就着实现梦想的征程。清晨,当曙光刚洒在医学院里,房静远便早早地来到教室。在静谧的课堂里,他专注着、聆听着、探索着神奇的医学。
毕业后,他来到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州一院是我医生生涯的起点。在新的环境里,我结识了一些水平颇高且知识渊博的老专家,他们给了我很大启发和影响。”上世纪80年代,消化内镜刚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在老专家的带领下,房静远观摩了一台台消化内镜操作。“我觉得这项可以直接观察身体内部的技术是非常有趣且实用的,而且在镜下还可以进行一些治疗。”
当时房静远就觉得,如果自己选择了消化内科,那从医生涯或许会更有趣,也更容易看到医疗科技的新发展。房静远不仅从临床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培养了对患者细心关怀和诊疗诊治的态度。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与世界高速接轨的时期。几年的临床工作也让房静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消化之路”。他觉得,要想跟上世界的步伐,自己就必须进一步深造。于是,他决定考研。经过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硕士生阶段,进一步深化了对消化内科领域的理解和研究,个人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学术表现出色,房静远不久后考取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成为中国消化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教授的学生。对房静远而言,这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1993年,我有幸成为江绍基教授的博士生,他是中国消化病学领域的首位工程院院士。当时,江绍基教授对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有着独到见解,他那时就意识到消化道肿瘤的预防需要早期介入,并开始寻找相应的预防方法。他与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展开合作,共同探讨胃癌预防的途径。那时,我们尝试使用叶酸、β胡萝卜素等进行研究。通过这些试验,我们希望找到能够有效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方法。”
“与江绍基教授一起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心。他的前瞻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为我树立了榜样,也奠定了仁济医院消化科未来的方向。”
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5月15日,江绍基教授逝世,全国消化学界无比悲痛。房静远还记得追悼会时的场景。“当时很多知名人士、业内同仁都参加了追悼会,在我看来,江绍基教授是一位近乎完人的学者,他培养了一大批消化病学的骨干,更重要的是他无私的治学精神对仁济医院的影响延续至今。”
江绍基教授仙逝后,房静远便跟随仁济医院另一位消化病学泰斗——萧树东教授,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
“萧树东教授是一位儒雅而沉静的学者。他在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委期间,推动了中国消化学界正式加入世界消化学会。无论是在学术交流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以谦逊的姿态倾听别人的观点。他对知识的追求永不停歇,始终保持着治学严谨,为人温和儒雅的风骨。”
1996年,房静远顺利获得了消化内科博士学位。回忆起这段时光,房静远觉得自己能获得两位大师的指点,是自己毕生之幸。
“当时的仁济医院消化科汇聚了一大批顶尖专家,如曾民德、邱德凯、胡运彪、张德中、刘文忠等教授,他们在各自领域是仁济医院、上海市,甚至全中国最优秀的消化病学专家。”
“曾经,在某知名学科排行榜上开源策略,仁济消化科只位列全国第六。现在,我们已经连续5年位列榜首。没有前辈们呕心沥血灌溉学科土壤,也没有现在结出的累累硕果。”
“在仁济消化科,有这样一个传统。每逢清明节或江老的忌日,医护人员和医学生们都会去瞻仰江绍基院士的雕塑。”
房静远坚信,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当牢记医院以及学科的历史。历史是学科的根基和宝贵的财富,它蕴含了无数前辈们的智慧和经验。

继承传统,再攀高峰
“1998年至1999年,我有幸成为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的访问学者。在那里,我看到了最新的学科进展。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研究氛围和消化学前沿科技的飞速进步,也增强了我对消化疾病的认识和开展各种新诊疗方法的信心。随后,在1999年至2001年,我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国家肿瘤研究所(NIH/NCI)进行了两年多的博士后研究。这让我有机会进一步深入研究消化系统疾病与肿瘤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具体的研究方向——消化系肿瘤的表观遗传学。”
2001年深秋,房静远结束了在美国的学术之旅。2004年,房静远又赶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参与肿瘤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一年,将自己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搭建得更为完善。
回顾历史,仁济医院消化学组正式成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84年,上海市科委批准仁济医院成立了当时我国第一个消化病研究所——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这标志着仁济医院在消化学研究和临床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到了1989年,仁济医院消化科成为国家教委唯一的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学)。1994年,卫生部正式批准仁济医院成立该领域唯一的消化内科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奠定了仁济医院在消化病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进入新千年后,仁济医院消化科陆续建成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政府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等学术高地,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东方英才创新团队等称号,进一步凸显出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2005年,在申请上海市政府重点学科时,考虑到萧树东教授年过70岁,最终决定让我以所长身份负责,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和全科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成功。”
对于年轻的房静远而言,这是医院和消化学界对他学术造诣和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他肩上有了更多的责任。
自2005年起,房静远带领消化学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到了2008年,仁济医院消化科争取到了“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的资格。而随后的2010年是他最难忘的一年。
“记得2010年底,我们在一天里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那天上午,我们科以全国第一的成绩顺利成为卫生部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而下午,科室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项目,获得了一笔学科建设经费,为学科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久,仁济医院消化科又成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A类)’(当时上海市只有12个专业被评为A类)。”
在仁济医院,房静远开创了很多第一。首先,他是医院的第一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的专家,牵头了仁济医院第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2024年他荣幸地成为中国医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202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
“作为仁济医院最具传统优势的科室,消化科多次一年内拿下超过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了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和4名优青、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牵头申请了1名长江学者讲座讲授。”

防治结合,“勇斗”肿瘤
“当初,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将预防消化道肿瘤作为重点主攻方向是极具前瞻性的。现在,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比如,从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到肠道微生态的研究,都是由此衍生出发。”
在用药方面,房静远在“老药新用”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在读博士期间,房静远就曾在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的带领下研究使用叶酸治疗部分萎缩性胃炎而减少胃癌的发生,其博士论文获评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后续的研究提示叶酸预防大肠癌的癌前疾病腺瘤的初次发生,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癌症预防研究》(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上,并被该期刊的主编写在了新年寄语中,并被认为是当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常用药,如叶酸、二甲双胍、小檗碱、他汀和甲硝唑等,在预防消化道肿瘤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而这些药物的价格较低,其中不少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到平衡胃肠微生态。”
胃肠微生态系指宿主(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体内的胃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与宿主也有着密切的互动作用,对宿主的健康、免疫系统、代谢以及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影响。
房静远的团队是中国最早系统性研究消化道肿瘤和胃肠微生态(特别是肠微生态)之间关联性的团队之一。而肠道菌群与消化道肿瘤的关联性一直是备受国际消化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首先,房静远领导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率先进行了一项研究,证实了菌群在结直肠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他们注意到一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菌群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有较高表达。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并且这篇论文成为了众多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参考,至今被引用超过1500次。这次重要的发现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的撰文述评。该教授指出,这项研究首次报道了菌群与化疗和结直肠癌的关联性,即菌群水平的升高可能导致化疗无效,而去除菌群可能会预防肠道肿瘤的发生。该论文和以后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使得房静远连续6年成为国际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年科睿维安高被引学者,其发表的论文中有21篇为WOS高被引论文。
该研究为深入理解菌群和肠道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菌群的高低可能与肿瘤患者化疗的效果密切相关,高水平的致病菌群可能会降低治疗的有效性。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通过调整菌群的平衡,可能有助于提高肿瘤治疗的效率。研究对于未来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望为肠道肿瘤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房静远团队在结直肠癌发生和防治中的肠微生态研究领域,先后发现具核梭杆菌通过诱导癌细胞自噬导致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Cell 2017)。还阐明了肠道致病菌(具核梭杆菌和产毒性脆弱拟杆菌)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和表观遗传修饰促进结直肠癌的机制(Gut 2021和Gastroenterology 2021)。还诠释了肠道细菌可以与宿主形成免疫-微生物代谢轴,影响宿主尿素循环代谢途径(Cell Metabolism 2023)。解析了阿托伐他汀抑制宿主色氨酸分解代谢,增加罗伊氏乳杆菌的丰度,产生哚-3-乳酸,并通过靶向RORgt抑制TH17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Nat Microbiol 2023)。研究证明了具核梭杆菌通过分泌代谢物琥珀酸激活肿瘤细胞的琥珀酸受体- hif -1 α-EZH2轴,从而抑制cga - ifn -β通路,下调CD8+T细胞的趋化和活化功能,从而降低PD-1单克隆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Cell Host Microbe 2023a)。并且提供了由具核梭杆菌RadD驱动的致癌机制的见解,并表明RadD - cd147相互作用可能是CRC的潜在治疗靶点(Nat Microbiol 2024)。真菌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免疫治疗的疗效有关(Cell Host Microbe 2023b和Cell Metabolism 2024);老年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与其特异性肠道菌群变化有关(Cell Host Microbe 2024)。此外,他领导的多中心RCT研究证实,小檗碱可以减少腺瘤的复发,预防结直肠癌(Lancet GH 2020);其作用与调控肠微生态有关。2025年,房静远受主编特邀,在国际著名期刊Nat Rev Clin Oncol 和Nat Rev Microbiol撰写并发表了两篇长篇综述,分析了肠微生态(包括具核梭杆菌等致病菌)参与致癌和影响肿瘤免疫治疗及副作用的机制。
在菌群与胃癌研究方面,房静远团队率先证明了粪便中星座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可预警胃癌的发生。这项成果被发表于国际著名的消化病学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并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已作为转化成果转让给企业开发筛查产品。
“我们发了不少论文,这些都是大家准备多年的成果。回想起来,这过程真的非常辛苦。现在我们科有十多个研究团队,专注于不同的方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有趣的发现。”
之所以团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房静远觉得,是因为团队的用心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在行动上都做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临深渊,极度耐心”,这样才取得丰硕的成果。
聚焦疑难,仁心仁术
除了繁重的研究工作外,房静远仍然每周坚持临床工作。每周的两次门诊,从早上7点半开始,往往要到午后才结束。此外,他坚持每周一次查房,还亲自开展一些胃镜诊治。一般每周有4-5个半天都是在临床工作中度过的。
房静远觉得从事医疗工作就不能离开临床,而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也是为了让患者最终受益,所以在他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
当谈到自己遇到过的疑难杂症时,房静远如数家珍。“我记得,一位来自浙江的患者,他长期忍受着烧心、胃痛和反酸等症状。我对他进行了胃镜检查,发现一些异常病变,进行了活检。经过病理学分析,最终确诊为胶原性胃炎,这是一种罕见病。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决定使用适量的激素治疗。幸运的是,治疗效果还不错,他的症状有所缓解。当时,我知道这样的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不容易的,我衷心希望他能与我们一起战胜疾病。”
“另外一位患有家族性肠道息肉的患者来就诊。当时,我初步怀疑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这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通过进行一系列特殊血液检查,我们最终确诊并制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当时,我告诉病人,他并不孤独,我们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共同面对这个挑战。”
每当面对这些疑难杂症时,房静远会感受到压力,有时甚至会感到有点沉重与无力,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团队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需要让更多的医生和病人参与到疾病的研究中,这样才可能让更多病人免受病痛困扰。

放眼未来,培育人才
“我们科室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医生,他们各自具备不同的优点,因此,我觉得需要因材施教。有些人才擅长内镜技术,注重实践操作;有些人才发展全面,临床科研都不偏废;还有一些人才对基础研究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只要认真培养都能成才。”
房静远还意识到,年轻的医生们都面对很多压力。他强调,交流与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每个人都能积极思考并努力争取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同时又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这将有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并为未来的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房静远对学科的未来充满期望。在他看来,学科的建设需要构建杰出人才的梯队。没有人才梯队就难以实现学科的发展、突破与跨越。他希望,每个年轻医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拥有一席之地。他鼓励年轻医生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在工作中勇往直前开源策略,积极应对新挑战,开创更多新的机遇与突破。
加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